-
01
2023-07
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9804.1万名
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804.1万名,比2021年底净增132.9万名,增幅为1.4%。 中国共产党现有基层组织506.5万个,比2021年底净增12.9万个,增幅为2.6%。其中基层党委28.9万个,总支部32.0万个,支部445.6万个。 一、党员队伍情况 党员的性别、民族和学历。女党员2930.2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9.9%。少数民族党员744.5万名,占7.6%。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5365.4万名,占54.7%。 党...
-
29
2023-06
年轻干部要保持对权力的敬畏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弘扬清廉之风,教育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全面查找廉洁风险点,筑牢思想防线,坚守法纪红线”。年轻干部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赓续传承,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党中央高度重视年轻领导干部纪律教育,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年轻干部,“要守住权力关,始终保持对权力的敬畏感,坚持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
-
21
2023-06
眉县:“三大课堂”为新时代干部赋能
今年以来,眉县落实“三个年”活动要求,创新党员干部分级分类培训方式,举办“示范课堂”“专业课堂”“全员课堂”,为不断提升全县党员干部政治素质和干事创业能力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示范课堂”精准蓄能,助力高效履职。着力提升“关键少数”抓统筹、谋发展的能力,坚持领导干部示范学,举办全县科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轮训班4期、冲刺决战年度重点任务能力提升培训班10期,安排14名县级部门负责人备...
-
08
2023-06
面对突发暴雨洪涝灾害,公众如何做好自我保护?
-
11
2023-05
多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调研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主题教育的一个鲜明特色。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多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方式深入调研,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领导干部要扑下身子真调研、真解决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眼睛向下、...
-
10
2023-05
眉县:三措并举让基层干部辛苦“心不苦”
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影响着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落实,影响着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否畅通。眉县坚持三措并举,建立关心关爱基层干部的长效机制,切实让基层干部身累心不累、辛苦“心不苦”。思想上多关怀,让干部轻装上阵。以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为重点,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走进党性教育基地、横渠书院等“现场学”,坐进乡村振兴等22个主体班次“课堂学”,登录干部教育网络学院等平台“线上学...
-
10
2023-05
眉县:“线上+线下”齐发力,确保市考任务落地见效
2023年,眉县紧盯省市重点工作安排部署,聚焦“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营商环境突破年、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充分发挥眉县目标责任考核管理系统作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发力,狠抓市考任务落实,县域经济社会实现良好开局。一是三色预警线上生压。依托考核管理系统,将市考任务在考核系统中下达至26个责任单位,实行市考任务月报评价预警制度。根据各责任单位报送的任务进展情况在“线上”生成蓝橙黄三色预警提示,系统首...
-
06
2023-05
眉县:“三聚焦”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近年来,眉县聚焦强队伍、提素质、重关怀,持续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为推进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提供坚强保障。聚焦选优配强,提高“战斗力”。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和德才兼备的标准,公开招聘27名学历高、素质好、热爱群众工作的优秀人才纳入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把配强社区“两委”班子作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突破口”,结合社区“两委”换届实施“头雁工程”,注重从编外社区工作者中选拔责任心强、...
-
27
2023-04
眉县:“三转”教学法发挥党员教育实效
近年来,眉县坚持把党员远程教育工作作为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抓手,通过“三转”教学法,持续提升党员远程教育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推动党员教育与县域发展高度融合。由“远”走“近”,转换教学形式。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组织生活,建立党员远程教育“固定学习日”制度,按月制定下发学习“菜单”,搭建“自选式”学习路径,让远程教育学习赋有个人自主化。开展远程教育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
-
27
2023-04
眉县金渠镇红星村:“三新”聚焦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红星村“两委”班子凝心聚力,务实苦干,本着产业带动农业、集体带动个体的目标,以“四改五提升”为契机,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积极推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求创新,树样板,打造集体经济“新模式”。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主体,有效利用村集体土地,投资127万元新建占地20亩的高标准日光钢构联栋大棚11座,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项目建成达效后预计年收益45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