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与爱人携手,一头扎进火热的农村生活中,用智慧和双手经营起小两口的一片天地,不仅为自己筑下了温馨的爱巢,也为这里的猕猴桃产业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让勤劳朴实的庄稼汉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
“哇,这里有这么多树,绿意盎然!”这是林斯佳初来宝鸡的第一印象。2021年10月的一天,她来到未婚夫张育的家乡眉县金渠镇,刚一下车就推翻了自己以往对陕西的刻板印象,眼前的河流犹如玉带一般在绿树葱茏中蜿蜒。
“那就是我们的母亲河渭河。”张育对她说。
“这里的路咋这么宽,比我们福州好。”看着欣喜不已的林斯佳,张育的脸上也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这地里种的是啥果子,果园连片成林,一眼望不到头?”……也是从那时候起,这种果子吸引了林斯佳的目光。令她没想到的是,正是眉县普遍种植的这种看似其貌不扬的果子,很快与她有了不解之缘。
林斯佳1994年出生于福州市,201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随后便在福州从事校外培训工作,与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的同事张育相识相恋。几年间,志同道合的两人开始有了对生活的长远规划。是继续留在福州发展,还是另寻他路?张育提议:“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回乡创业了,咱们也回去,我父亲在家一直搞农技服务,肯定能找到咱们发展的事业。”张育家在陕西宝鸡眉县,这里自古土地肥美、耕读传家,是农业发展的广阔天地。
“千万别去,那边穷!”作为家中的独生女,自小没有接触过农村生活,听到林斯佳有到陕西生活的想法,她的家人极力反对,奶奶更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对此,林斯佳虽有心相随,却因为缺乏信心而犯了难。“不行你到我的家乡去看看吧,你是独生女,到时候由你决定。”听到张育这样说,便有了林斯佳的这次陕西之行。碰巧的是,那年冬天,金渠镇猕猴桃“四改五提升”推进会便由张育父亲张维军创办的猕乡缘猕猴桃专业合作社承办。推进会前后,林斯佳跟着张维军忙前忙后,对当地发展猕猴桃的美好前景有了充分了解。
“眉县的猕猴桃产业基础好,种植面积广,咱们在这儿一定能够找到发展空间!”一段时间接触下来,林斯佳下定决心,让家人放下成见,两人结伴在眉县创业。他们成为众多返乡大学生中的特殊组合。
在耳濡目染中,林斯佳渐渐发现,这个未来的公公张维军确实不是一般人。他种过辣椒、养过蜂,看到周边种植的猕猴桃越来越多,自2004年起他便开始学习猕猴桃种植技术。当年创办“维军农资”,探索农资经营模式,2016年组建技术团队首创移动式车载滴灌系统,2020年成立猕乡缘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开展半托管式服务,其托管的果园面积已经达到近 5000亩。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如何从教育工作者变成过硬的农业技术专家,是摆在林斯佳和张育面前的难题。
“我父亲在猕猴桃上钻研了20年时间,也是从门外汉学起来的,相信我们两个也不差。我们跟着父亲认真学习猕猴桃种植管护的技术和要点,他走到哪我们就跟到哪,哪个环节都不放过。”张育说,从理论到实践,他和林斯佳还悉心向合作社的众多技术员请教,一步一步从父亲张维军团队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对地地道道的“新农人”。
“我们原来就从事教育培训,猕猴桃种植户的年龄普遍偏大,要想把果园务好,首先就要进行系统培训。”说干就干,自身技术成熟之后,林斯佳和张育很快发现了自己的优势所在。从2022年开始,他们两人便利用网络拍摄短视频,系统地传播猕猴桃作务知识。渐渐地,关注的果农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看到果农爱学、想学,他们便在合作社成立了“田间学校”,有黑板、座椅,足以容纳200多人同时上课。为了让果农更为直观地学习,他们常常在管护的关键节点,在田间地头举办培训课堂,受到周边村民的一致好评。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通过大量的走访和调研,林斯佳和张育逐渐发现,虽然合作社已经构建起颇具规模的农技服务模式,但在精细化指导、全流程服务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于是,他们便在借鉴原有“果园托管”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摸索出猕猴桃产业社会化服务的“果园精准托管”模式:与农户签订托管协议,涵盖摘、卖、授粉之外的所有环节,以土壤科学检测、全程技术指导、全程施肥服务、农用器械服务等对猕猴桃种植进行精准指导跟踪,实现合作社与农户双赢。
新理念带动新突破。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一想法不仅得到了张维军的大力支持,也为两人在乡村站稳脚跟打下了坚实基础。
现年74岁的金渠镇金渠村四组村民陈东海和老伴种植了10亩猕猴桃,由于儿女都不在身边,老两口便将种植管护的事情交给林斯佳和张育的团队打理,当起了“甩手掌柜”。“我种了20年猕猴桃,原来亩产只有3000公斤,这几年托管之后,现在亩产已经达到近5000公斤了。”陈东海说,贴心的服务既让他省了心,还多挣了钱。
“以前是等果农上门,现在是上门为果农提供技术服务。实行精准托管后,农户亩均投入降低200元、亩均收益增加了500元。”林斯佳说,凭借这一“金点子”,合作社的托管面积迅速扩大,还辐射带动岐山、扶风、武功等周边县区的种植户加入。见此,张维军更是放心地将合作社交到了林斯佳和张育手中,两人也终于尝到了创业结下的“幸福果”。
“我要买点给猕猴桃果园除菌的药。”7月12日下午,金渠镇年家庄村村民马峰涛来到猕乡缘猕猴桃专业合作社,柜台人员向他推荐了药品,又详细叮嘱了注意事项。
“我早上看了张育在直播间里说近期天气高温高湿,要注意防范灰霉病等,我就急急忙忙跑来了。别看张育两口子年龄小,我们果农都听他们的。”马峰涛说,现在村上大部分果园都被托管了,在张育团队的细心管理下,每年来人测土壤、施肥、打药,现在果园的病虫害少多了,算下来和自己作务的费用基本持平,而且每年都产优质果。
走进猕乡缘猕猴桃专业合作社,果农接待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等一应俱全。在检测分析中心,来自各个果园的数百份土壤样品正等待检测,检测员们忙得不亦乐乎。林斯佳说,这就相当于用科学手段给果园“把脉问诊”,是果园技术管理的第一步,非常重要。
有了新的带头人,合作社的变化越来越多。2023年开始,林斯佳和张育将合作社原来分散的几个部门整合在一起,同时开展线上线下服务,逐步增设了常兴、汤峪、首善三个服务网点;2024年还开始猕猴桃作务技术直播……目前,粉丝达到5万多人,先后发布近千条视频,4800多名种植户加入微信群,实现技术员在线答疑;合作社的果园托管面积已达到3万多亩,服务果农数量达到8000多户,带动385人就业。
一系列的新变化还在接踵而至。这几天,林斯佳又放下了一件萦绕心头几年的难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尽管我们的技术团队已经达到了81人,但我早就想招募一些有共同追求的大学生加入我们的队伍,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林斯佳说,最近有5名高素质人才加入,让他们的团队配置更加合理科学,今后的动力也更足了。刚入职的新人祁延莉和王春燕来自青海和四川,分别毕业于西南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和福建农林大学种子科学专业,她们说,尽管远离家乡,但这里气候好、产业旺,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她们决定留在这里不走了!
看到猕乡缘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为广大果农带来了喜人变化,还将更多的人才留在了火热的基层,金渠镇党委书记剌智华高兴地说:“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乡村振兴必须人才先行,有了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助力,我们的发展前景必定更加美好。”
“我们现在是省级高级职业农民,今后我们的目标是:让枝头的果实有人念,让耕作的农民有希望,让游子返乡有理由。”谈及以后的愿景,林斯佳和张育说,他们还打算将远在福州的家人接到眉县来共同居住,一起感受这里的幸福生活。